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旅游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
 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,忻定盆地东部。三面群山环抱,境内四水贯流。全县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。其中平川占47.7%,丘陵占21%,半坡山地占31.3%。北面以将军山五台山余脉与原平市、五台县毗邻,东南以文山、系舟山与盂县、阳曲县接壤,西与忻府区相邻。全县东西长48公里,南北宽36公里,总面积865平方公里。全县总人口约21.4万人。
  定襄县现辖3个镇6个乡,共155个行政村,即河边镇、宏道镇、晋昌镇,蒋村乡、受录乡、南王乡、神山乡、季庄乡、杨芳乡。
  定襄县交通十分便利。忻(州)河(边)铁路和忻(州)阜公路并行横贯全境,尤其是公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乡乡村村通油路,基本形成了三干九支六循环为框架的交通网络。
  定襄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东侧,全县位于东经112°39′15″—113°16′ 50″,北纬38°19′22″—38°40′15″,东西长48公里,南北宽36公里,总面积865平方公里。
  定襄县文化遗产较为丰富。西社、横山、白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,均属龙山文化。今县城之西、南残垣断壁,为西汉阳曲古城遗迹。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岩山摩崖造像,分别为北魏和东魏石刻。回风砖塔,为宋代遗物。县城北关王庙大殿和北社东洪福寺,均系金代建筑,河边村阎锡山旧居“昔日阎府深宅第,今朝民俗集萃园” 已改造成定襄县河边民俗馆,已成为定襄县主要的旅游景点。境内有两处著名的革命纪念地,一是定襄县抗日政府旧址,位于赵家庄村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为定襄县抗日政府驻地,在此以南庄山区为根据地,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,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二是西河头地道,挖于 1947年,内有5公里长的主干道及51条纵横交错的支道,人民革命战争年代,武工队和民兵曾多次在此击退阎锡山军队的进攻。解放后对外开放成为旅游景点。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定襄县是典型的农业县,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县和农业部小杂粮基地县。近年来,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10万吨左右。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晋利集团、穗穗集团、酒精厂、淀粉厂迅速崛起。   
  定襄县已初步形成锻造业、机电业、冶金业、农副产品加工业、建筑建材业和生物制药业等六大产业,其中锻造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,份额占到工业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,堪称县域经济的“半壁江山”。全县现有锻造企业720户,拥有锻锤近800部,各类机械加工设备5381台,从业人员2.3万余人。已形成生产30万吨的能力,其主要产品法兰内销全国各地,外销法国、日本、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,1999年,全县出口法兰5万吨,占全国法兰出口总量7.11万吨的70.3%,被命名为“中国锻造之乡”。2005年,出口法兰8.7万吨,在全国出口法兰总量的70%。

定襄县文化遗产较为丰富。西社、横山、白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,均属龙山文化。今县城之西、南残垣断壁,为西汉阳曲古城遗迹。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岩山摩崖造像,分别为北魏和东魏石刻。回风砖塔,为宋代遗物。县城北关王庙大殿和北社东洪福寺,均系金代建筑,河边村阎锡山旧居“昔日阎府深宅第,今朝民俗集萃园”已改造成定襄县河边民俗馆,已成为定襄县主要的旅游景点。境内有两处著名的革命纪念地,一是定襄县抗日政府旧址,位于赵家庄村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为定襄县抗日政府驻地,在此以南庄山区为根据地,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,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二是西河头地道,挖于1947年,内有5公里长的主干道及51条纵横交错的支道,人民革命战争年代,武工队和民兵曾多次在此击退阎锡山军队的进攻。解放后对外开放成为旅游景点。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定襄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锻压业,全县有锻压企业632户,从业人员近两万人,有锻锤、空气锤等各种锻造设备800余台,车、钻、刨等加工设备1700余台(部),形成法兰盘、齿轮、轴承、合金钢模块四大系列产品,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,年创造产值20.6亿元,占到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5%;法兰产品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,年出口量达7.6万吨,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%,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法兰产品生产基地之一,1999年度被国家正式授予“中国锻造之乡”的荣誉称号。

今定襄地,春秋后期(公元前541年后)属晋,战国时属赵。春时,属太宗郡。西汉时,为阳曲县,属太原郡。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(215年),移阳曲于太原界,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(治段九在原,即今忻州市)。西晋时,在定襄境西北置晋昌县同属新兴郡。惠帝元康年间(291-299年),政新兴郡为晋昌郡,定襄县与晋昌县同属晋昌郡。不久,晋昌郡复名新兴郡。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(426年),蒲子县(原地在今陵县)侨置定襄境北。太原真君七年(446年),并晋昌入定襄县。教庄帝永安二年(529年),定襄县属永安郡(郡活在定襄县城)。北齐武成帝时(562-564年),移平寇县(原地在今忻州市东10里)干定襄境内东南,后废定襄县和蒲子县。隋文帝开皇十年(590年),移交寇县于崞县,如此并入秀容县(今忻府区)属楼烦郡(治所静乐,即今静乐县)。唐高祖武德二年(619年),此地为刘武周所辖。四年,唐复置定襄县,属忻州。玄宗天宝元年(742年),改忻州为定襄县郡(治所秀容),定襄仍属之。肃宗乾元年(758年),改定襄郡为忻州,定襄县复属忻州。五代因之。北宗神宗熙宁五年(1072年),并定襄入秀容县。哲宗元元年(1086年),复置安襄县,属忻州。金、元、明、清、定襄县均属忻州。
  1914年5月,定襄属雁门道(大同)。1927年栽道,县直属省。1938年1月,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定襄县属晋东北行政公署,1941年1月,晋察冀边区政府调整行政区划,定襄县属北岳区第一。1944年9月改属冀晋区第二专区。期间,定襄县级建置未变。1944年10月,定襄与忻(东)县合并为忻定县,仍属冀晋二专区。1945年11月分置定襄县,肃属关系不变。1947年11月冀晋区改为北岳区,定襄属岳区第二专区。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,定襄改属晋中区第一专区。
  1949年8月,华北人民政府公布新的行政区划,定襄划归山西省忻县专区。1959年1月,定襄与忻县合并为忻定县,县政府驻忻县城,属晋北专区,专员公署驻大同。1961年安置定襄县,属忻县专区(后改忻县地区),1983年7月,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。2001年忻州地区改设忻州市,定襄属于忻州市。

定襄县文化遗产较为丰富。西社、横山、白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,均属龙山文化。今县城之西、南残垣断壁,为西汉阳曲古城遗迹。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岩山摩崖造像,分别为北魏和东魏石刻。回风砖塔,为宋代遗物。县城北关王庙大殿和北社东洪福寺,均系金代建筑,河边村阎锡山旧居“昔日阎府深宅第,今朝民俗集萃园”已改造成定襄县河边民俗馆,已成为定襄县主要的旅游景点。境内有两处著名的革命纪念地,一是定襄县抗日政府旧址,位于赵家庄村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为定襄县抗日政府驻地,在此以南庄山区为根据地,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,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二是西河头地道,挖于1947年,内有5公里长的主干道及51条纵横交错的支道,人民革命战争年代,武工队和民兵曾多次在此击退阎锡山军队的进攻。解放后对外开放成为旅游景点。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定襄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锻压业,全县有锻压企业632户,从业人员近两万人,有锻锤、空气锤等各种锻造设备800余台,车、钻、刨等加工设备1700余台(部),形成法兰盘、齿轮、轴承、合金钢模块四大系列产品,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,年创造产值20.6亿元,占到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5%;法兰产品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,年出口量达7.6万吨,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%,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法兰产品生产基地之一,1999年度被国家正式授予“中国锻造之乡”的荣誉称号。